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实施第一天 首席

来源:河南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9-03 01:4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4楼崭新的办公室内,小到一台符合个人生活习惯的制冰机,大到做实验所需的各类仪器设备,只要首席科学家有需求,都会尽快得到省科学院各研究所筹建专班解决。“住房、交通、医

4楼崭新的办公室内,小到一台符合个人生活习惯的制冰机,大到做实验所需的各类仪器设备,只要首席科学家有需求,都会尽快得到省科学院各研究所筹建专班解决。“住房、交通、医疗,省科学院把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安排好了,没有后顾之忧,只需要想科研的事儿就行。”余龙轻装上阵背后,是《条例》给他增添的底气。

办理好入职手续,余龙走进省科学院展厅参观。对于省科学院,他有着难以忘怀的深厚感情。1982年,余龙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曾在当时的省科学院工作过一段时间。暌违40年,再度回到这里,成为化学研究所的一名首席科学家,余龙感叹:“我回家了!”

对这个十分熟悉又焕然一新的平台,余龙将无尽的期待和展望,倾注进科研项目的规划中。“河南是农业大省,我们团队选定的反应挤出连续生产聚乳酸、环保型保水缓释化肥包裹材料、全淀粉可生物降解材料等研究方向,都立足于省内资源禀赋和产业现状。希望能尽快产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实现技术转化和应用,更好助力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他说。

这是全国首部为一家科研单位发展“量身打造”的法律法规,突出务实管用,聚焦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尤其是为营造创新环境、汇聚高层次创新人才提供法律保障。

9月1日,《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第一天。从广州乘飞机落地郑州后,新任河南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余龙拎着一只公文包,轻松走进了河南省科学院龙子湖院区。

“首席科学家拥有自主制定技术路线、按需组建人才团队、合理支配科研经费等决定权,科研能力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余龙曾任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院材料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和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院长,在他看来,现在的省科学院将“科研管理”变为“服务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及科研配套政策正趋于一流水平。

根据《条例》,省科学院将建立以首席科学家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组织管理制度。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在省科学院,科研怎么干,将由首席科学家们说了算。

□本报记者 师喆

9月1日,余龙带领团队成员操作环保型保水缓释化肥包裹材料实验。本报记者师喆摄

文章来源:《河南科学》 网址: http://www.henankexue.cn/zonghexinwen/2022/0903/880.html



上一篇:健康即是最好的团圆“无限健康·中秋共享”河南
下一篇:河南安阳:“神兽归笼”第一日 科学探索“笼童

河南科学投稿 | 河南科学编辑部| 河南科学版面费 | 河南科学论文发表 | 河南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河南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